Kevin Li 專訪
這一次我們的留學人物專訪,邀請了目前在美國工作的 Kevin Li。Kevin Li 是我的學生,考完 GMAT 後,申請上了北卡 (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) MBA,畢業後目前在北加州灣區 (San Francisco Bay Area) 的一家新創科技工作。同時,他也是我們 Synergy 的 MBA 校友顧問。
(Kevin Li: 最右邊的陽光男(孩?),看不出已經超過 35歲的年紀)
懷抱夢想的高齡考生及MBA申請者
Kevin 為交大畢業,申請前在新竹科學園區某網通廠任職超過九年,並擔任主管超過五年。2012 年時決定出國 (34 yrs),在此之前沒有去過美國。花了半年完成了 R2 deadline,總共申請 Top 20 當中的 4 間,最後錄取了北卡。
MBA 一般亞洲男性約接近 30 歲左右,所以當 Kevin 在做決定時,自然就有兩個考量:
1. 投資機會成本 (有形+無形) (升遷、收入)
2. Full Time or EMBA or 1 year MBA or Asia MBA?
(Photo Credits: FX MBA - Harvard MBA 2012~2016 年齡分布,可看出不到 10% > 30 歲)
Kevin 在申請初期就遭受到了許多壓力: 大家不看好,且已經是部門主管及 team leader,上級主管慰留,同事不理解。在市面上也和許多留學顧問做分析,大部分的顧問也都建議申請 EMBA、或是打消申請一般 MBA 的念頭。
最後,Kevin 認為還是趁 35 歲還有體力 (一股別小看我的意志),身為一個資深籃球迷,該去挑戰美國 (特別是有 Jordan 的北卡),否則當下不做會後悔一輩子。
(Kevin 看球照: NCAA 經典對決: Duke VS UNC)
Kevin 表示: NCAA 的夢本來就不可能達成了 (廢話),但 MBA 可不能放棄啊! (安西教練:「現在放棄的話,比賽就結束了。」)
高齡考生通常受到體力、工作時間的限制,壓力也比一般考生來的大。Kevin 也不例外,在年過 30又在職準備,第一個就要先克服考試的難關。
Kevin 在準備考試、時間不足的情形下,早上進公司前早餐連午餐都買好了,午休吃飯時做題,盡量使用電腦適應 CAT,到週末再針對弱點加強準備。
很幸運的,在第二戰時拿到還可以接受的 720 的成績,準備進入下一步申請階段。
選校策略
Kevin 選校策略很直接 – 不保底,直接前 Top 20。而北卡為 NCAA 名校 (又有 Jordan 加持),再加上生活成本低廉、對於高齡、多元性非常 friendly,自然就成為選項之一。
如台灣交、清二校與新竹科學園區相鄰一般,而 UNC 和 Duke 鄰近的 RTP (Research Triangle Park) 的一個科學園區也是一個廣納周週人才的磁吸點,鄰近知名科技公司包含 Lenovo 和 Cisco。而北卡近期科技業背景的同學佔了 18%,也正好符合 Kevin 的科技背景。
找工作
以下節錄 Kevin 口述:
這過程非常的辛苦、挫折,若不是自己經歷過,也無法想像。曾聽過前輩分享找工作的經驗,用 excel 整理投遞的公司,收到拒絕信就打 X,結果收了幾百封拒絕信,也只能默默擦了眼淚繼續努力。
所以我也用一樣,但我收了 200 多封 (不過我沒擦眼淚了)。不要懷疑自己,方向正確,最後有機會。MBA 找工作體驗不同文化、和不同的人相處,最終還是要找工作。
我自己的目標是在美國工作3~5年,回亞洲發展。目標科技業,但由於沒有身分,所以亞洲美國都找。
一般來說,以我自己的資歷,在亞洲丟10家也有6家會有消息。但在美國,完全沒個人品牌優勢,只能先從改履歷開始。在研一時參加 case competition得了獎,以及種種事蹟都放入 resume。但,一年級 on campus 面試不算成功,最後透過校友轉給 RTP 的新創公司科技業,正好該公司的CEO 年度 project 需要 MBA 的人才幫他分析 project。面試成功相談甚歡,我也是那個新創公司的唯一的 intern 以及亞洲人。而同時我也拿到 Intel 上海 MBA 的 Intern,但因為優先考量留在美國所以拒絕。
(Photo Credits: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and Employers)
Intern 感想是,在美國其實有許多小型、新創公司、不算有名都沒聽過,但其實不管薪水和前景都非常好,所以在找工作時,其實同學也可以考慮新創公司。
工作中,學會了有效率的溝通技巧及表達能力。因為 CMO 離職的關係,project 主要變成跟 CEO 面報,meeting 時間相當緊湊。常常原定 30 mins 的報告,臨時只剩5~10 mins 表達重點。所以控制 project 的進度、理解 Boss 的 Expectation等 soft skills,都是非常重要的學習,也讓我成長不少。
有了一年級面試和實習的經驗之後,二年級 on campus 面試就相對成功許多。在開學持續在公司 intern,但因為這間公司沒招過 MBA,所以沒有發 offer 的打算。不過有了這樣的經驗,整體履歷算是有吸引力,也拿了 10 個左右的 on campus 的面試。畢業後搬到加州,參加灣區就業活動,拿到 Microsoft fund 的一家新創公司的面試機會。此家公司和中國百度有密切關係,希望能找到亞洲人和 MBA 的背景。這個位置最後給了另一個同樣來自台灣的友校 Top MBA 同學。
我也發現灣區有不少的新創公司很看重中國市場,我自己最後找到的公司,總部在北京,而這裡為美國當地的 office,廣告交易量全球前10,亞洲前2。由於自己生涯長期目標的關係,所以也傾向找和亞洲市場有所連結,即使最後公司不 sponsor 我也可以外派到亞洲,但很幸運的這間公司願意 sponsor,也就開始展開我的灣區人生。這一路走來,雖然看似目標明確,但很多時候也是錯誤中學習,在不斷調整當中成長。幸好最後的結果還算不錯就是了!
(Photo Credits: Pinterest - Silcon Valley - 灣區科技城)
Kevin 想對大家說的話;
- 盡可能了解各種決定的風險: 了解風險,才能知道自己該如何做決定、確立目標,不同年齡、不同人生階段承受風險的能力一定會不同,對高齡申請者來說,決策前一定要做好風險分析
- 增加英語口語表達能力: 課業、生活、面試、工作。最後拿到 offer 的這個位置上,總共過了四輪面試,一關中文,三關英文 (都美國人)。美國人都聊到運動 (15 mins),從春假從北卡開車到奧蘭多看 ICHIRO 的大聯盟春訓………..另一個美國同事因為女友住在 LA,常在 LA 跟灣區間通勤,自然就聊北卡到西岸的 Road Trip,順便聊電影及人生啟發。公司在選才時除了專業,Hiring Manager 也希望這個人是可以好好跟同事相處。
- 推銷北卡: 北卡是個低調的好學校,除了排名不錯以外,富比世看投資報酬率 (學費與薪資比) 大概是 11~12名左右。另外,生活成本、學費相對低廉,且畢業後 consulting 比例高。另外,北卡大學部的企管系也是排名全美前10,MBA 有許多和大學部一起修課的機會 (如去年幫助北卡拿下 NCAA 籃球賽總冠軍的功臣之一 Luke Maye 就是大學部企管系的同學),相對的也就更多接觸到許多世界級的教授級課程的機會。不過這兩年台灣斷香火,2018、2019 這二屆沒有台灣同學,著實感到可惜。在此也是趁機推銷北卡,希望能延續香火!
(Kevin Li 為 Synergy MBA 校友顧問: https://www.synergyedu.co/mba)
同場加映,我們的 RC/Math 老師 Klaus (左圖) 也和 Kevin 在北卡是交情相當不錯的同學,後來也因緣際會加入了 Donz GMAT 團隊:
留言列表